直播答題鼻祖 HQ Trivia 如何在用戶疲乏的「後 APP 時代」殺出一條血路?
本文首發於2017/11/06,原標題:電視的未來?萬人參與的實況益智問答App「HQ Trivia」怎麼紅起來的。之後半年 HQ Trivia 有許多新發展,因此 2018/05/04 更新本文,包括更新相關數據與融資新聞。
英語新創圈頗有人氣,討論科技新創與併購為主的 Podcast 節目 Aquired 在 2017 年年底做了個常見的年終回顧題,主持人 Ben 和 David 細數去年有趣的科技事,包括最棒的科技新聞,熱門大事,今年預言....等等。
討論到去年的「年度 APP」時, David 選了老早就不是 APP 界新面孔的 YouTube ,因為「去年沒有任何新的 APP 讓我感興趣,只有 YouTube 讓我發現新面向」。Ben 則在檢視了手機頁面之後,挑出了他去年唯一新增的 APP:「HQ Trivia」。
在 Ben 聊 HQ Trivia 的當下,這個主打益智問答實境秀的 APP ,推出還不滿 5 個月,而且還沒有正式的 Android 版(只有 iOS 版),光憑 iOS 版下載量就已接近百萬,用戶實況答題的同時上線高峰達 40 萬 (後來又攀升到 60萬)。這個 APP 為何能和大咖 YouTube 比肩,在用戶越來越疲乏、懶得下載新 APP 的年代,冒出頭來成為(北美地區 APP 市場的)年度新星?
HQ 是什麼?
HQ 可說是歷史悠久「電視直播益智遊戲節目」的 APP互動版,和電視節目最大的差別就是人人都是參賽者、大家都能領獎金。下載「HQ Trivia」,註冊、簡訊認證帳號後,就成為有參賽資格的 APP 用戶。
每天固定兩個時段——起初是美東時間晚上九點和下午三點(台灣時間每天早上十點、凌晨四點),HQ會推播通知用戶參加益智問答比賽。進入 APP ,快節奏配樂和色彩繽紛螢幕動畫提示下,比賽將會開場,西裝筆挺的主持人現身講解遊戲規則。
主持人將會連續問用戶 12 個問題,天文地理科技文學等類型都有,程度從簡單到困難,從「哪個州在密西西比河西邊?」這種地理白痴都有機會猜到的,到「(知名英國家具工匠)Thomas Chippendale 喜歡採用桃花心木、花梨木還是烏木?」這種會想大喊見鬼了誰會啊的題目都有。
螢幕秀出題目和答案選項,點擊螢幕作答後,答題正確晉級,答題錯誤就被踢出比賽,在旁邊當觀眾。每題只有十秒鐘時間,節目十幾分鐘就結束,所以你可沒空 Google 作弊。最終,12 題全對的用戶,可以在結尾畫面中風光一下、登上排行榜,並且(最重要的)平分該時段 HQ 提供的獎金。
早期一般來說,一次獎金是 250 美元,但有時加碼到 500、1000 美元,現在也時不時有數千美元到數萬美元的總獎金。以每次平均十多人贏答題獎金來算,獲勝者最少可分數十到數百美金不等的獎金,雖然多數時候比不上電視節目的百萬大獎,也夠刺激人的腎上腺素了。(HQ 創辦團隊後來在受訪時透露,之後也希望出現單次百萬元美金的高額獎金)
加上中間穿插主持人的插科打諢、動畫配樂、下方留言版眾多用戶刷屏式的留言,結束即時秀出得獎用戶的頭像,都讓即時對戰的刺激和趣味氣氛升到最高點。
根據科技媒體 TechCrunch 和 The Verge 報導,2017 年 10 月中,HQ 每次比賽參與的用戶大約三千人,但不到半個月,高峰同時上線用戶已暴增到約三萬人,很多人時間一到就到手機前報到,殺紅了眼。 (更新:2017 年底的新數字已達到 40萬人)
矽谷創業老手之作
把HQ推上熱門益智遊戲榜單的是矽谷創業老手 Rus Yusupov 和 Colin Kroll,這對搭擋一直聚焦影音領域創業,前一個代表作是2013年推出的短影音應用 Vine ,主打限時六秒鐘的影片,產品推出前團隊就被 Twitter 收購,一度達到 2 億用戶,但 2016 年 Twitter 決定終止 Vine 服務,已離開 Twitter 的 Rus Yusupov 當時還懊悔地公開發推文說:「別賣掉你的公司(Don’t sell your company)!」
(不過, HQ 紅了之後,關於創辦團隊在 Twitter 的風評也傳出另一種說法,例如這篇 ReCode 的報導就指出, Colin Kroll 在Twitter時期的「某些行為問題」甚至曾讓一些創投卻步,遲疑不敢投資。這些甚至涉及矽谷乃至全球注目的 # MeToo 議題)
Rus Yusupov 和 Colin Kroll 離開 Twitter 之後沒有放棄耕耘新點子,2015 年兩人創辦Intermedia Labs,短短兩年內,在HQ推出前就做了兩個和影音有關的應用「Hype」和「Bounce」,但都不紅,到了HQ才有點揚眉吐氣的味道。
為什麼紅了?
為什麼HQ能吸引萬人參與?很多評論都認為,既是「遊戲」也是「網路直播節目」的HQ,在影視效果和遊戲設計兩面向都表現優越,兩相加乘抓住了用戶的心。
首先,它把電視節目「綜藝秀」的味道發揮得十足。不管美國或台灣,很多人小時候都參與過「百萬大挑戰」( 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 或是 Jeopardy! 和 Wheel of Fortune)這類經典益智問答節目大紅的年代,對答題規則、刺激和趣味之處都很熟悉,HQ將這些經典的電視節目效果,一一轉化爲節奏更快、參與度更廣、碎片式的影音語言。
HQ 的創辦人本來就可說是網路影音新形式的弄潮兒,主持人、喜劇演員 Scott Rogowsky 之前在 YouTube 發布地鐵上看自製歪書的影片而紅,可見也深諳社群時代影音之道。早期電視益智節目的高潮往往集中在參賽者進入高額獎金的生死關卡,需要花上很大成本培養觀眾與參賽者同理的感情,獎金也必須高到戲劇化的程度。 HQ 複製了獎金的誘惑與過關的緊張、狂歡感,但也同時用流暢的串流、到位的直播技術、手機遊戲性質,把節奏壓縮得更快、拿獎金的歡喜打散、擴散到更多人身上。
它的遊戲設計也能抓住人心。 The Verge 分析, HQ 和先前紅遍全球的任天堂寶可夢(Pokemon)一樣,運用了遊戲設計裡「約定動機」的技巧,要求用戶在約定好的時間、約定好的情境下,放下一切手邊的事,回應它的召喚,這不只讓遊戲顯得更緊湊有趣,用戶也付出更多專注和情感;當然,對許多人來說,真金白銀的獎勵,也比遊戲虛擬獎品更有感。也因為它影視與遊戲的雙重性質,只要持續受歡迎,變現不難,模式也不難想像,例如廠商贊助獎金、題目、穿插廣告等。
( HQ 讓人想起台灣幾年前紅極一時的益智問答遊戲「知識王」,只是知識王當時「實況直播」、電視節目的綜藝味道沒有那麼強,也以虛擬獎勵為主。)
竄紅之後發生的事
系統問題:相較於其他形式的網路服務,HQ 實況答題的模式,很考驗系統對於瞬間流量的乘載力,因為所有用戶都是集中在一天總和不到半小時的時間上去玩,一結束就馬上離開。同時作為一個正在成長期的新創,用戶規模竄升的速度也會讓每天都是新的挑戰。
HQ 有過好幾次遊戲玩一半完全當掉,幾分鐘之後召集用戶回來再玩一次的紀錄,某些關鍵時刻的 lag,也讓深信自己本來拿得到獎金、卻因為 lag 沒答到題而被系統踢走的用戶超不爽。不過,這種系統挑戰算是新創公司甜蜜的負荷吧。
創辦團隊問題:除了前面提到的風評問題,HQ 紅了之後 Rus Yusupov 也惹出過風波。
融資:其母公司今年已經做了新一輪募資,根據ReCode這篇報導 ,Peter Thiel 的 Founders Fund 領投,估值達一億美元。
在此之後的同類型應用:2017 年底,中國網路圈也興起了「直播答題」風,一度成為新的商業風口,很多人直指是效仿 HQ Trivia 。台灣也有直播廠商做了 17Video 和 Up 答人秀。
未來:HQ 有個好的開始,但最大的挑戰還是如何維持用戶的新鮮感,讓他們願意繼續忠誠的報到。本文作者的朋友在 HQ 上線早期,每天一看到 APP 推播召喚,就衝上去玩,但半年後的今天,他已經棄追很久了...
Rus Yusupov 對這個問題有比較樂觀的看法,今年稍早他告訴 Bloomberg 的記者:「《危險邊緣》(Jeopardy!,六十年代的智力競賽節目) 能做30年,為什麼我們不能?」